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7-8-21 浏览:6559 次
在中国,茶叶零售是个3000亿规模的市场,存在巨大的成长空间。从销售和品牌建设看,90%以上的茶企年销售额不足500万元,全国百强茶企销售额仅占全国茶叶销售总额的12%。并且以流通品牌与区域品牌为主,缺乏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品牌。
但中国茶企7万家,上市茶企前四名市场份额却不足5%,老品牌也存在这些问题:
1.安全问题,国内茶叶在进行检测时大多有农残、重金属超标
2.没有标准化,不管是茶叶品质还是价格体系都缺乏标准体系
3.传统品牌老化,当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后,品牌之间出现断档
天福、八马、龙润、喜茶、奈雪的茶……近几年茶叶品牌可谓不断涌现、创新。从20世纪80年代的几块一饼茶到如今上万块一饼茶,传统茶企靠着礼品、收藏流通。
一边是传统高端茶,一边是茶与饮品的结合。茶饮依旧被时代眷顾,IDG、京东、天图等资本不断加注,企图在茶饮界里投出一个“星巴克”。新的消费趋势出现,茶的价格、表现形式都有了很大转变,消费群体也从少数的品茶人拓展到大众消费者。
目前,中国整体的茶叶市场3000亿元,消费群体将近5亿人,占总人口的36%。如此看来,市场规模之大。但我们发现传统茶行近年来出现疲软状态,7万多家茶企只有为数几家上市,传统茶企只服务于少数的爱茶之人,茶叶市场仍有90%以上的需求未被挖掘。
实际上在中国,你要把这种新的需求开发出来的话,年轻人群还剩90%以上的需求有待挖掘,因为真正喝茶的人群其实占中国人口的总数不到10%。像喜茶,他们现在做了很多事情,其实是非常正面非常积极的,因为它在教育年轻一代的市场。
如果你老在那个10%的市场里面去竞争,恶意透支市场透支信任的话,是没有意义的。努力把这些年轻人群客户都开发成喝茶的客户才是未来,才不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现在很多茶产区都想办法把茶做成茶饼卖出去或是收藏,其实很多是因为卖不出去。
现在中国人喝茶的人均消耗量都比不上英国,英国是人均1.5公斤,全中国现在是0.9公斤,当然广东最高可能去到2.5公斤已经超过英国,但是全中国平均下来还是连英国的都达不到。
我觉得还有很多需求是可以去挖掘,不要老是盯着传统的高价那一块,应该想想怎么去开拓、怎么标准化,跟着大众层面的这个产品,让更多的人喜欢上喝茶。喜茶它是一种方式,就连贡茶可能也是一种方式,我觉得值得去提倡去探讨的。
不要让年轻人都跑去喝咖啡对吧?从小就开始培养对茶的这种依赖,因为它本身是很健康的一个产品,何乐而不为呢?
这是一个消费变革时代,为什么说茶行业值得做呢?
因为我国茶的基础太差了,未来还有更多优秀的人才加进来,资本会推动它不断往前发展,但像现在能做的事情已经很少了。
你看像江小白今天这个样子其实已经走得很艰难了,因为它面对的这个竞争环境,有巨头的碾压,每走一步都是很难的。但新零售仍然有机会,你要去找!
现在大家的物质生活稳定了,经济层面也有了需求。不管是文人雅士还是大众层面,大家对喝茶的需求越来越多。像现在的办公室都要放一套茶具,大众对茶这个东西大概是越来越有兴趣,这也是大市场的需求,因此不少资本愿意往里面投钱,虽然看不清楚未来到底哪条路是最有可能发展的。这个还在摸索,但最起码重大需求的背景是乐观的,所以大家愿意把钱投进来,一起等待它的价值成长。
而回归本质,茶叶一开始就是为了满足大众的生活需求,它是一种生活习惯。到后来,茶叶不断进化,演变成为商人盈利的金融属性产品,一饼茶被炒到数万元,它离大众消费者也越来越远。消费升级,人们不见得再会去购买昂贵的奢侈品,物美价优才是消费者追逐的方向。如何保证质量稳定和价格优势,是对企业供应链体系提出的考验。
另外,我们也看到,中国没有人做袋泡茶,但袋泡茶还是有刚需的,这也说明了为什么立顿卖得这么好,还是有很多人在喝嘛,但这块还没有一个中国品牌出现。所以这也是红海里面的泛蓝海,一个边缘化的东西。
中国茶产业“立顿诅咒”如何破解:新零售和工业4.0的深度革命
一直以来,很多人动辄拿立顿红茶来说事,鼓吹中国茶业的工业化,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种植与加工,但是在现有及未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或者叫茶业4.0时代——
商业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由互联网连接的消费者为主导的个性化需求会推动整个茶业重回“工匠化”“部落化”“个性化”,在一定程度上恰恰具备“逆标准化”的特征,中国茶所具备的很多特质恰恰符合了这些特点,千万不能让盲目的工业化弱化中国茶业的优势。
当下,物质丰富、工业时代带来的产能过剩明显,消费者需要更多附着更多精神层面附加值的个性化产品,中国茶在具备日常高频次饮品的基础上又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产地、季节、配比、工艺等多因素组合,并且茶叶具备非常强的产业延伸度。
比如现下的茶空间概念越来越被消费者所接受,除了推动相关茶具、家具、茶艺和插花用品等的销售发展外,更与茶叶品牌文化互动频繁,为茶叶产品展示营造了更加契合的空间,兼具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具有深厚的“精神情感附加空间”,相比之下,工业品时代的立顿等品牌很难有如此强的可塑性。
茶业4.0时代,品牌化将会从流通品牌、供应品牌逐渐向消费品牌细分及加深,或者讲未来将是一个品牌+的时代,并且这个品牌更具备动态性与人格化——
例如中国茶在种植、采摘、工艺(制茶师)、体验(茶艺师)等诸多环节天然存在人格属性的叠加,更容易塑造人格化的品牌(通俗来讲更容易讲故事、内容更丰富),如陈德华与大红袍、邹炳良与普洱茶,天福茗茶背后也有大量的故事在支撑天福品牌的人格化,未来通过互联网的社交社群能力,人格化品牌还会更加下沉及细化。
不仅茶园、茶农、茶技术专家、茶艺师、茶文化学者、品牌营销专家、茶文学等需要整合,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历史资源、金融资源、渠道资源等等,也都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整合,尤其是茶区政府和茶企,要敞开胸怀,抱着更加开放的心态,整合一些被忽视的免费资源,快速提升综合竞争力,需要利用移动互联网或者物联网的连接能力,构建动态的社群营销生态体系。
因此,茶业4.0时代,将不仅仅是满足单一的以产品为主的销售对象,可能是综合性的产品及服务方案,整合资源的力度大。
这与科技化、自动化等现代技术管理并不冲突,如需要对茶叶品种的进一步良种化、种植的管理提升、种植及生产的自动化及数字化、互联网平台对供应链平台的优化等,但不再是追求纯粹的规模效率及成本,而是满足人人互联、物物互联情况下柔性种植生产与个性化需求的平衡。
那么,如何充分利用及挖掘茶文化元素呢?
第一、提升茶叶产品本身附加价值,茶叶产品一定是要和相关的茶文化息息相关。传统茶叶产品有传统茶道相对应,新兴茶叶产品所对应的70后的小资情调、80后的小清新、90后的萌,也都是一种文化现象。
第二、对茶文化的开发利用。各地茶叶种植历史、传统名茶、相关古迹被广泛研究和利用,通过举办茶文化节,制作相关文化出版物和剧目,建设茶叶博物馆等地域茶文化推介行为,茶叶文化与经济互促互进,带动产业延伸发展。
在回归乡土、崇尚自然、陶冶心灵、休闲放松等茶文化特性与消费者情感需求呼应融合之下,大量以茶叶产地特色与制作体验为蓝本的特色旅游项目和原先以生产为主的茶园茶乡、制茶技艺、民间茶食完成了茶叶消费物质支撑向服务支撑的拓展转化。
Copyright 广州万松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www.020wansongtang.com 粤ICP备11108184号-1
客服中心邮箱:gzwansongtang@163.com 手机:13902216707 客服中心热线:020-87308118 客服中心QQ:709574712
公司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基镇金山村华创动漫产业园二期6栋2楼